你在这里

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问题探析

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问题探析
——兼论《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 [内容提要]企业间借款合同已是公认的社会长期存在的民间经济行为, 对其效力的认定学界 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涵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得出一般可以认 定为有效的结论,并依此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作了简要解析,以期能使企业 间借款合同的效力问题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完善的解决。 [关键词]企业间借贷 合同 效力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借款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企业为了便捷快速融资,往往 直接与其他企业发生借款业务。 企业间借款在社会上已是公开存在的民间经济行为, 但其效 力问题,却在法律界有着很大争议。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以后,对于无 效合同的认定,与之前的司法解释以及金融规章之间存在冲突。本文拟进行相关法理分析, 以求教于大家。 一、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涵义 企业间借款是指无金融经营权的两个企业之间互相拆借资金的民事行为。资金拆借作为 专门金融业务术语, 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在经营过程中相互调剂寸头资金的信用活 动,是一种临时调剂性借贷业务,是短寸头的向多寸头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 本文中所指企业间拆借资金,只是借用了金融学“资金拆借”这一术语,实际仍是借款合 同的涵义,其内容是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之间,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由一方企业将自己 合法所有的资金借给另一方企业使用, 另一方企业在约定期限届满后归还本金, 支付利息的 民事法律行为。企业间借款可能存在多种形式,包括直接订立借款合同,形式联营或投资而 实质进行的资金借贷等。 关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性质,学界一种意见认为属于广义范围的民间借贷行为,另一种 意见认为既不属于有金融机构参与的借贷, 也不归类于民间借贷, 而应当属于一种独立性质 的借贷。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主要理由是企业间借贷存在着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很多 不同的特点,民间借贷并不能与其完全并论;其次,将借款合同分为有金融机构参加的和无 金融机构参加的两种,也仅是学理上的分类,并无法律上的确定性;再次,考察相应的法律 依据,目前还没有关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 二、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效力 1996 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 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核准登记。”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 织、 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 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 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1996 年 9 月 23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
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 属无效合同。”司法解释中所指的“有关金融法规”,实际就是指《贷款通则》。基于上述规 定,长期以来,司法实务中对企业间借款合同是一概否定其效力的,即认为企业间借款合同 非法,应归于无效。 1999 年 10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 《合同法》 对合同无效的情形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具备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 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三)以合法形 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由于企业间借款合同属于合同行为,因此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应当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予 以认定。 分析上述认定合同无效的五项规定,显然,第(一)项和第(三)项对企业间借款合同不能 适用,而第(二)项和第(四)项,是否恶意串通、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在实践中都是很难 认定的,而且从整个经济发展范围考察,企业间借贷资金后,能够进一步发展,增加社会财 富, 提高全民收入, 因此无论是国家利益还是公共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害。 最后也似只有第 (五) 项规定可以适用, 但目前为止并无任何法律或行政法规对企业间借款合同作出规定, 《贷 虽然 款通则》有类似规定,但是《贷款通则》属于行政规章,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 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 同无效, 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不得以地 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由此,从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并不能当然地认定企业间 借款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相反,2006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公司法》的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董事、高 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 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从该强制性规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公司可以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其中的“他人”,笔者认为在没有限制解释的前提下,一般 解释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那么根据该法律条款,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 不违法公司章程的规定,经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其他 公司或企业,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最后,从法理层面分析,借款行为是一种合同行为,借贷关系实为合同关系。企业间借 款仍应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而私法自治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法律标准。因此,既然企业 间借款属于民事主体之间的“私人”行为,只要企业之间是完全自愿地相互拆借,且款项来源 合法,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国家金融市场只有利而无害,笔者认为,企业间借款 合同宜认定为有效。 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解析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违反强制性规定,又称违反强行性规范,从法 律类别看, 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的强行性规 范,不应做任何扩大解释。
所谓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对,是指直接规范人们的意思表示或者事实行为,不 允许人们依其意思加以变更或者排除其适用,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的法律规范。 包括为 避免产生严重的不公平后果或为满足社会要求而对意思自治予以限制的规范; 规定意思自 治的规范等。“强制”一词的意义在于这些规范总是适用,而不论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如何。 学者一般将强制性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效力性的强制规范;另一类是管理性的强制规 范,德国法上称之为纯粹管理规范,日本和台湾学者则叫作单纯取缔规定。一般认为,违反 效力性的强制规范, 合同无效, 因为该类合同行为的效力后果上是以私法的方式给予制裁的 强制性规范;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合同不一定无效,因为管理性的强制规范着重违反行 为之事实行为价值, 以禁止其行为为目的。 所以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的合同, 存在有效、 无效和效力待定三种情形,需要视具体合同内容具体分析。 企业间借款合同形式上违反的是国家金融政策,因此,可以理解为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 范,从这个视野来分析,企业间借款合同也并非当然无效。故一般情况下,企业间借款合同 可以认定为有效;对于如果确实不认定该合同无效,就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均衡的情况下, 不妨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甚至适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的基本 原则,认定合同无效。 四、结语 企业间借款合同现象极其复杂,在现实生活中又相当普遍,且纠纷时有发生,原有的司 法解释与其后的施行的《合同法》、《公司法》产生着冲突,现实的司法理念、社会环境也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原有司法解释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依据新法优于 旧法的原则,根据上述分析,企业间的借款合同在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损害社会公共利 益的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有效。当然,上述的法律冲突最终仍然需要立法的修改或完善,以 及司法解释来解决。

分类: